站点介绍
在资本的浪潮里,蜜雪冰城的上市估值,简直像一颗耀眼的“金融炸弹”。这估值,不是拍脑袋定的,背后藏着资产评估的大学问。今天,咱就一起拆解拆解,这高估值背后的“财富密码”。
资产基础法,就好比给企业“量身”,把企业资产负债表里的资产,按重置成本来算。蜜雪冰城,走的是轻资产路子,核心资产不是冰冷的机器厂房,而是“软实力”。
品牌价值,就是它的“王牌”。靠着下沉市场的“地毯式覆盖”,3万家门店,把“高性价比”的形象烙印在老百姓心里。这品牌价值,估计占估值30%以上。想想瑞幸咖啡上市,品牌价值占总估值40%-50%,就知道这“无形资产”有多金贵。
供应链资产,更是它的“秘密武器”。自建中央工厂和物流体系,就像给企业装上了“超级引擎”。河南、海南的原料生产基地,冷链物流网络,让成本“一路狂降”。还有3万家门店的实时销售数据,这就是“大数据金矿”,优化采购和生产计划,效率“蹭蹭涨”。
加盟商网络,更是厉害。加盟模式,把加盟商变成了“类平台资产”,就像互联网平台的“节点”,持续产生现金流。这网络效应,简直是“印钞机”。
收益法,是消费企业估值的“主战场”,靠的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。蜜雪冰城的高估值,就是市场对它未来现金流的“疯狂预期”。
EBITDA利润率,是它的“利润护城河”。长期保持20%以上,加盟模式费用率低,自由现金流(FCFF)“嗷嗷涨”。永续增长率,更是让它“如虎添翼”。市场给它3%-5%的永续增长率,东南亚等新兴市场的扩张,就像“复制粘贴”中国成功模式,长期增长故事“闪闪发光”。
折现率(WACC),也是关键。它商业模式风险低,现金流稳定,抗周期性强,部分机构用低于行业平均的折现率,现值就“蹭蹭涨”。
市场法,就是和同行“比身价”。蜜雪冰城的估值倍数,比行业高出一大截。
EV/EBITDA倍数,上市时可能达25-30倍,同期奈雪的茶才15-20倍。为啥?它的盈利稳定性,更像麦当劳(EV/EBITDA约20倍),而不是传统茶饮品牌。
P/S(市销率),更有意思。若以供应链收入为主,P/S倍数重新定义,更接近食品供应链企业(如千味央厨P/S约4-5倍),而非餐饮品牌(P/S约1-2倍)。
这三种评估方法,就像三把尺子,从不同角度量出蜜雪冰城的“财富高度”。资产基础法看“现在”,收益法看“未来”,市场法看“同行对比”,共同撑起这高估值。
供应链的类平台属性,是它的“财富航母”。控制上游原料和下游加盟商,形成“B to B to C”平台模式,供应链收入占营收70%以上,估值溢价“嗷嗷涨”。
规模效应,更是让它“如鱼得水”。3万家门店的采购规模,对上游供应商“说一不二”,单位成本“一路狂降”,形成“规模越大→成本越低→扩张越快”的正向循环。
无形资产的可复制性,更是“点石成金”。品牌、供应链管理体系、数字化系统等无形资产,在海外市场低成本复制,资产回报率(ROIC)“蹭蹭涨”。
这高估值,能不能持续?供应链效率得稳住,加盟商网络得“铁板一块”,海外资产得“落地生根”。要是这些核心资产持续产生超额收益,高估值就“稳如泰山”;反之,就可能“价值重估”。
宝子们,蜜雪冰城的高估值,就像一场“财富冒险”。评估方法是“地图”,核心资产是“宝藏”,市场预期是“风向标”。在这资本江湖,只有练就“火眼金睛”,才能在这财富浪潮里,乘风破浪,收获满满。